国有林场改革:让黄土高原绿意盎然
曾经的黄土高原,如今的“绿色”高原。
黄土高原由“黄”变“绿”,是生活在这片高原上林业人的奉献。近日,《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走进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和甘肃省庆阳市的国有林场,探寻黄土高原由“黄”变“绿”背后的故事,也感受了国有林场改革给这片土地带来的新的绿色生机。
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
延安,一座被“绿”包围的城市。“过去,敲起安塞腰鼓,黄土漫天,气势宏伟。现在,你都找不到可以飞起黄土的地方了。”延安劳山林业局党委书记张孝民对记者说。
延安市森林覆盖率为45.4%,天然林面积1025.4万亩,大部分森林资源由桥北、桥山、劳山和黄龙山4个林业局下辖的国有林场管护。为守护黄土高原来之不易的绿色,延安国有林场从未停止创新探索的步伐。
在张村驿国有林场,一套现代化的森林资源管护模式正在形成。“你看,这就是刚刚在手机上看到的那辆车。”在通往林场的路上,张村驿国有林场所在的桥北林业局局长贾生平指着一辆过往车辆对记者说。
这要得益于一套24小时全方位覆盖的森林资源监控系统,所有进入林场的人和车辆,都会被抓拍。而且,将手机号码输入系统,个人还能够实时接收到林区动态,“有了这套系统,可以实时监控林区状况,护林工作更高效了。”贾生平说。
桥北林业局所辖的8个国有林场目前全部装备无人机,一支专业化的无人机作业队初步形成。“用无人机防控,6分钟可监控森林15万亩,同样面积,人、车则需要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效率大为提高,还节约了成本。”贾生平告诉记者。
改革激发国有林场活力
从延安去往庆阳的路上,黄土高原的“绿”一直在延续。国有林场改革,庆阳同样改出了成果。
2011年,庆阳被列为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城市。经过几年探索,目前,全市47个国有林场明确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全部列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庆阳市委、市政府对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高度重视,遇到什么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庆阳市林业局局长樊德民说。改革初期,庆阳市就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多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形成改革合力。
在改革资金上,庆阳市委、市政府也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仅2014年,各级投入国有林场财政资金就超过4亿元。”樊德民说。此外,市财政还将林场上交的多种经营收入全部返还用于扶持林场发展,为全市国有林场改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改革不仅要解决吃饭问题,森林资源也必须要增加。”樊德民说。改革完成后,全市国有林场年均造林面积是改革前的近4倍,有林地面积较改革前增加19.48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2.49个百分点;全市国有林场苗木培育面积2.57万亩,育苗面积较改革前增加1.01万亩,现有各类苗木存量2.05亿株,估算价值超过1.2亿元;国有林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超过6亿元,职工住房及林场水、电、路问题逐步解决,国有林场五险一金参保、缴存率达到100%。
林场职工是最直接受益者
改革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国有林场职工。
如今,延安劳山林业局所辖的6个国有林场场部均安装了无线网络,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每个林场还建了自己的菜园,设有职工灶。“过去,我们的职工既是战斗员又是炊事员,任务繁重。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吃得好、吃得健康了,职工压力也减少了。”张孝民满脸欣慰。
在庆阳大凤川国有林场,58岁的张西民也正享受着改革带来的红利。作为一名护林员,他每月工资4000多元,妻子康全莲是林场退休职工,每月退休金3000多元。得益于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老两口儿已在城里有了楼房,“打算老张退休后搬到城里生活。”康全莲对今后的生活充满向往。
改革期间,庆阳坚持最大限度保障林场职工权益,解决了各项保障问题。“目前,全市已完成定性定编的林场,未出现1名因改革试点而下岗分流的人员。”樊德民说。改革后,庆阳全市国有林场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均纳入当地财政预算管理,工资水平较之前大幅提高。
与改革配套的是林场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在大凤川国有林场,一座气派的两层小楼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林场一座标准化林业站,站内现代化的办公设施一应俱全,一楼是职工宿舍,二楼是办公区。在这座现代化的林业站身后,是一排废弃的土窑洞,如今已杂草丛生,它们留下了无数林业人的记忆,如今,正见证着国有林场的发展变迁。
“目前,庆阳市共有40座这样的标准化林业站,到2020年,我们预计建成100座。”樊德民说。(中国绿色时报 记者 张兴国 周媛 通讯员 杜扶阳)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zhongguolinyewang
更多信息请浏览国家林业局门户网站:
(http://www.forestry.gov.cn/)